2018年,初次踏入NAS领域,彼时被“黑群晖”的丰富功能与高性价比所吸引,开启了漫长的NAS折腾之路。此后陆续接触了白裙、UnRAID、TrueNAS,最终在fnOS上找到了新的方向,这段历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,更是对NAS使用需求不断明晰的过程。
最初选择黑群晖,是看中其成熟的生态与流畅的交互体验。安装时需确保主板支持Intel CPU并开启硬件虚拟化技术,搭配4GB以上内存与兼容网卡,整个流程虽不算复杂,却也需对硬件配置有基本认知。实际使用中,黑群晖的稳定性与文件管理能力令人满意,Docker、Jellyfin等应用拓展性强。
后来尝试UnRAID,其灵活的硬盘管理方式解决了黑群晖的拓展痛点,不同容量的硬盘无需组RAID即可使用,数据存储更自由,搭配虚拟机功能,可同时运行多个系统与应用,一度成为我的主力NAS系统。但UnRAID的复杂配置对新手不够友好,且虚拟机性能损耗明显,一开始的fnOS我就是跑在它的虚拟机上,至今上面还挂着一个。

TrueNAS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体验,基于ZFS文件系统的数据保护能力堪称强大,快照、RAID-Z等功能对数据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,适合对数据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用户。然而,TrueNAS的界面偏专业,配置逻辑与常规NAS系统差异较大,十分不本土化,UI的性冷淡页面更是硬不起来,后来就没用了。
直到接触到fnOS,才真正感受到“本土化设计”的魅力。最初在UnRAID虚拟机中运行fnOS时,就被其简洁直观的界面与符合国内用户习惯的功能布局所打动:安装过程无需复杂操作,预留32G磁盘空间作为引导盘后,全程有清晰指引,安装完成后引导盘自动隐藏,省去了额外配置的麻烦;,登录时可创建本地账户,无需绑定第三方账号,这种“去中心化”的设计既保护了隐私,又提升了使用便捷性;应用中心虽应用数量不算海量,但影视库、相册、Docker、下载中心等核心功能一应俱全,但是一开始用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系统缺了很多东西,就一直没有做主力。出于对稳定性的考量,我并未立刻将fnOS部署到实体机器上——毕竟此前在黑群晖升级时曾遭遇系统崩溃的风险,让我对新系统的稳定性格外谨慎。在UnRAID虚拟机中长期测试fnOS的过程中,我发现它的表现可圈可点:系统运行流畅,无明显卡顿;通过SSH登录进行命令行操作毫无难度,开放度较高;手机APP支持局域网自动识别设备,界面完善,即便在纯内网环境也能便捷管理NAS,公司有公网可实现远程访问,满足了日常多场景的管理需求。同时,fnOS的RAID支持很全面,0、1、5、6、10模式均可选择,对于自组NAS用户而言,磁盘配置自由度很高,这点优于黑群晖的部分功能限制。
综合长期虚拟机测试体验与自身需求,我认为fnOS的稳定性已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,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- 本土化体验优秀:从本地账户登录到应用功能设计,都贴合国内用户习惯,无需额外折腾即可快速上手;
- 功能实用且完成度高:核心功能覆盖NAS常用场景,且每个功能都经过细致打磨,无明显短板;
- 开放度与安全性兼顾:既支持SSH等高级操作,又通过本地化账户、内网穿透等设计保障了使用安全与隐私。
如今,我已将fnOS安装到一台新的实体机器上运行。回顾这段NAS系统探索之旅,从黑群晖的“初体验”,到UnRAID的“灵活拓展”,再到TrueNAS的“数据安全追求”,最终落脚于fnOS的“本土化实用主义”,本质上是对NAS使用需求从“功能齐全”到“好用易用”的转变。对于同样在寻找NAS系统的用户而言,若看重本土化体验与稳定实用,fnOS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——当然,正式部署前建议先在虚拟机中长期测试,确保系统适配自身硬件与使用场景,这也是我在多年折腾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。

未来,我期待fnOS能在保持精简干练特色的同时,进一步丰富应用生态,优化系统性能,让更多用户能享受到本土化NAS系统的便捷与高效。而这段从黑群晖到fnOS的旅程,也将成为我NAS折腾之路上一段珍贵的记忆